河洛网

搜索
楼主: 中秋子

长篇连载----《水浒心语》系列 陆续添加中

 
发表于 2011-2-9 15:29:59 | 显示全部楼层
四、我中了举人,但却做不成官
    但我父亲是幸运的!因为我凭借着自己的真才实学闯过了拥挤千军万马的独木桥,虽然没有得中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但是我考中了举人,总算是对父亲对自己都有了个交代!因为,从此我就可以进入享受俸禄的官僚阶层,成为“劳心者治人”的统治者中的一员了。
    知道“官”字怎么写的吗?上面是个“宝盖”,下面是个“1”字穿起两个“口”。知道怎么解释吗?“官”是人中宝,一人当官,两口人有饭吃,全家人有钱花啊!
    当全家人为我庆幸的狂热劲头慢慢减退之后,我们才知道:中了举人只算是进入了官场的预科班,用当时的话叫做“候缺”。也就是说,官员的岗位空缺没有那么多,你虽然中了举人,但不能很快上岗当官,只能是排队候补,得等到岗位有了空缺,才能补上空缺。
    这样一来,就有了猫腻,有了孔子可钻。一些有权有势的官宦子弟中了举,立马就能走马上任;一些有钱有门路的商贾子弟中了举,只要舍得花钱送礼,打通关系门路,也能上岗当官。唯有穷人家的子弟读书中举,一无门路可托,二无钱财可送,只能眼巴巴地排队,老老实实地等着。
    我的出身就属于无权、无势、无钱、无门路的“四无”家庭,所以,候缺了五六年时间,还是不能上任当官。
发表于 2011-2-9 15:34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五、应聘到开封府做文员
    就在全家人非常绝望的时候,开封府衙招收文职吏员,招聘书上讲得很清楚:是招收搞文字材料工作的一般文秘职员,岗位属于带括号的举人,也就是享受举人待遇而没有实际官衔职务的举人。但没有办法呀,虚职也得干;能先干着工作领着工资,总比在家歇着强。况且俺家太贫穷了,等不起也歇不起呀。就这样,我报名参加了应聘,并成为开封府衙的一名文秘职员。
    上岗后才知道,所谓府衙的文秘工作,说穿了就是为领导当笔杆子,写工作总结、工作安排、会议讲话、汇报材料之类的文稿,完全是“替他人做嫁衣裳”的差事。
一位府衙的老文秘教导我说:要想在府衙站得住脚,混得下去。必须具备四大基本功:铁屁股,兔子腿,草包肚子,鹦鹉嘴。也就是说,搞文字工作要有坐功;为领导服务要有腿功;上下受气要有度量;左右协调要有口才。
    同时,还要做到“两个适应”。即为领导写材料,首先要主动适应领导。要理解上级的意图,摸清领导的思路,掌握领导的好恶,迎合领导的习惯,去剪接组合材料;让材料符合领导的胃口和审美要求,达到领导满意。其次是引导领导被动的适应你。你经过多次努力,写出了高质量的文稿,得到领导的欣赏,使其对你信任和放心,从而慢慢适应你的文风。
    老文秘说:想一想咱们够悲哀的,领导讲什么咱就得写什么。再想一想领导也够悲哀的,咱们写什么领导就得讲什么。要问这公文写作的诀窍,也很简单:千篇文章一大抄,看你会抄不会抄!
    由于我完全听从了老文秘的教导,再加上自己细心努力,不怕吃苦,所以,对府衙里的文秘工作适应得很快,几乎没走什么弯路,渐渐地赢得了滕府尹对我的青睐和信任。
发表于 2011-2-9 15:38:06 | 显示全部楼层
六、滕府尹的当官理论及其为官之道
    开封府滕府尹是从朝廷里派下来的官员。
    开封是京畿之地,大约相当于后世所指的直辖市,由于位置重要,历任府尹都从朝廷里直接下派。
    滕府尹到任后对我们训话时,开诚布公地说:本府做官的三要素是“团结能人做大事,团结好人做实事,团结小人不坏事。”本官是个懒官,也就是个不干工作的官,但府衙里的工作很多,千头万绪,活儿总得有人干吧?靠谁干?靠大家!自今日起,本府尹只抓大事,不抓小事,府内的所有官吏都自动官升半级!大家伙儿猫足劲儿干吧。不光要干,还要干好,还要争取得先进!本官最欣赏踏踏实实,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的人。你敬我一尺,我还你一丈;你敬我一丈,我掫你到天上。
    滕府尹的一番话,把我们的心说得热乎乎的。
    事实证明:滕府尹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,他为我们的工作创造了很宽松的环境,也乐意听取一些合理化的建议。
    大家伙儿都知道:领导就是只动嘴,不干活儿的;官职越大,权力越大,俸禄待遇越高,管的具体事儿也就越少。但大部分官员们却都不愿意承认这些事实,反而喜欢用些“废寝忘食”、“日理万机”、“鞠躬尽瘁”之类的修饰词。滕府尹敢于当众承认自己是个不干活的官,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为人的真诚。常言道“士为知己者死”,咱没有别的能耐,就只有用努力工作来报答府尹大人了。
发表于 2011-2-9 15:41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七、父亲训诫对我的影响
    记得到开封府上班后不久,我父亲就很正式地对我进行过一番训诫。
    他老人家说:孙定儿啊,咱家地位卑微,想办成一件事,是多么的难呐!你虽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,中了举人,却因为没有门路,做不成官,至今还是个带括号的吏员。今后凡是看见落难的人,一定要千方百计周济一把,在自己权限之内,尽量主持公道,伸张正义。千万莫作出为虎作伥,欺压良善,让人唾骂的事儿啊!
    我含泪点头,答应父亲一定照办。从此后,我利用工作之便,为穷苦人说话,替弱势群体辩解,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。那些受过我周济照顾的人们,对我感恩戴德,送我个外号“孙佛儿”。记得谁唱过一首歌:“天地之间有杆秤,那秤砣是老百姓。”我信!
发表于 2011-2-9 15:46:38 | 显示全部楼层
八、八十万禁军教头被高俅设圈套陷害
    至于林冲,我早知道他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,也挤在人群里看过他训练军队。但因为我在府衙的官吏中地位较低,所以我认识林冲,而他却不认识我。
    那天,林冲被高俅高太尉设下圈套陷害,执刀误入白虎堂,并被五花大绑送到开封府。
滕府尹坐衙审问说:林冲,亏你还是个禁军教头,怎么会不知国家的法律法规,手执利刃,闯入白虎节堂,这是该判死刑的重罪,你怎么那么晕呢?
    林冲答辩说:恩相明鉴,林冲我可是天大的冤枉啊!俺虽是个粗鲁的军汉,但还知道些法律,怎么敢擅自进入白虎堂呢?前月二十八号那天,俺和娘子到岳庙烧香求子,碰上太尉的养子高衙内当街调戏俺娘子,被俺吆喝散了。随后,高太尉又打发陆虞候陆谦骗俺外出喝酒,然后让富安到俺家骗俺的娘子到陆虞候家的楼上调戏,又被俺赶去喝散;俺还生气地把陆虞候家的物品砸碎了一些。这两次调戏强奸,虽然没有造成事实,但都有人证。昨天,俺刚在阅武巷口买了一把宝刀;今天一大早,就有两个公差到俺家里叫俺带上宝刀到太尉府里比看比看。因此,俺就跟着两个公差来到白虎堂下,两个公差说进堂内去禀报太尉,叫俺在里面等;却没想高太尉从外面进来,就翻脸说俺是俺想刺杀他,这分明是设计陷害于俺。望恩相查明真相,替俺做主!
    滕府尹听了林冲供词,吩咐先将林冲收监,待案情侦查清楚,再做判决。
发表于 2011-2-9 15:48:11 | 显示全部楼层
九、我想救林冲,但我的权利只有那么大
    我当时正是案件的书记员。近些年来,关于高衙内的无恶不作,横行霸道;高太尉的为官不义,欺官压吏等恶迹,我早有耳闻。听完林冲的供词,我就知道林教头这回是当了冤大头了,觉得像林冲这样的栋梁之才,被冤杀了有些太可惜!
    于是,我就借送呈案宗之机,劝禀滕府尹说:这件事还真的是冤屈了林冲,咱们做为执法部门,应该想办法周全照顾他一下。
    滕府尹说:我也知道林冲是冤枉的。但是高太尉专门交代,一定要判他个‘手执利刃,故入节堂,杀害本官’。现在的执法环境,大家都知道:人情大于法律,官员干扰执法。高太尉交代的事,我怎敢不听?怎么照顾林冲?
    我反问说:府尹大人,难道这开封府衙不是朝廷的,而是高太尉家的?
    滕府尹生气地训我说:别胡说!
    我知道滕府尹是个比泥鳅还滑的“官油子”,天上掉下个树叶也怕砸了自家脑袋;但他还只是有些“油”而已,决不是个赃官或昏官。
    于是,我借着他平时对我的印象还不错的优势,壮着胆子说:谁不知道现在是高太尉当权,倚势豪强,排斥异己;他的儿子和府中人是仗势欺人,无恶不作。就拿这些年来说吧,只要有人稍稍触犯高府,就发到咱开封府来,要杀便杀,要剐便剐,这难道不是他高家的衙门?咱们要是一味盲从权贵,执法不公,将会造成民怨沸腾,万一传到皇上耳朵里,对你今后的升迁恐怕也不利呀!
    滕府尹盘算了一会儿,问我说:依你看,林冲的案子该怎样照顾他?怎样判决比较好?
我分析说:从口供上看,林冲肯定是遭到陷害,无任何罪过。只是现在我们捉拿不住那两个引他进白虎堂的公差而已。如今,我们就叫林冲招认做“不该腰悬利刃,误入节堂”,脊杖二十,刺配远恶军州,好不好?
    滕府尹听我说得合情合理,就叹口气说:看在你平时替我写材料,尽职尽责,多有创新的情份上,就这样判吧。高太尉面前由本官前去周旋解释!
    请读者留意:高太尉说的是“手执利刃,闯入白虎节堂”。相当于后代说的“携带武器冲击军委司令部”,大有“武装暴乱”的意思,是非盼判死罪不可的。我把罪状说成了“不该腰悬利刃,误入节堂”,就是说林冲只是无意间带着刀具,误入此地,没有主观犯罪的故意。只此用词上的轻微变化,就把林冲由死刑改为充军,饶了林冲一命。
    做好滕府尹的工作,我到监牢里见到林冲说:林教头,我认识你,但你肯定不会认识我。我救你不为别的,就因为欣赏你是个人才;还因为我看不贯高俅的恶行。明天过堂时,你只有如此这般招认,才能有活命的机会。行杖刑时,我会向差役们打个招呼,让他们手下留情。你就充军到沧州去吧,离开高俅远远的,省得那狗东西再设计陷害你!
    林冲感激得眼泪噙着泪花,就要“扑通”跪下。我连忙阻止了他,因为没有这个必要,我救他不是为了施恩图报。
    嗨!我想主持正义,但是我的权力太小!没办法,我的能耐只有这么大了。仔细想想,自己觉得很憋屈得慌!

(注):举孝廉制度始于汉代,废于南北朝至隋初。科举考试制度,始于隋初而成型于大周武则天,并被后代统治者所沿用。
参考《水浒传》:
            第七回  花和尚倒拔垂杨柳  豹子头误入白虎堂
            第八回  林教头刺配沧州道  鲁智深大闹野猪林
发表于 2011-5-23 08:31:04 | 显示全部楼层
{:soso__11318687460452947002_4:}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